[來源:綜合部][作者:王天蔚][時間:2014年4月]
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履職以來,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氣象為之一新。其中,最能令老百姓感受到換屆變化的,當屬改進作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遏制"舌尖上的腐敗",到打擊"車輪上的鋪張",一場反對公款浪費的戰役全面打響。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行勤儉、反浪費早已成為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修身齊家,則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針一線恒念物力維艱"的教誨;治國平天下,則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規勸。翻開歷史,不少君主曾經推行節儉,卻最終陷入儉始奢終的周期。“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其中的歷史原因、深刻教訓,值得思考,更值得借鑒。
中國古代歷史上,南朝宋武帝劉裕素以倡導節儉著稱,史書稱“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后庭無紈綺絲竹之音”。劉裕不僅嚴于律己,而且嚴格要求諸皇子保持節儉品德。劉裕將卑微時躬耕所用的“耨耜之具”一并收藏,他駕崩之后,宋文帝劉義隆一次偶然看到,感到“色慚”,近侍之臣趁機進諫說,太祖正是為了讓陛下睹稼穡之艱難、知先帝之至德。用心之深,令人感慰。
然而,效果卻并不如意,劉裕在世時,子弟生活已日趨腐化,其弟荊州刺史劉道憐“,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劉裕去世后,劉氏皇族更是快速的滑向奢侈。
到今天這個快速發展的告訴社會,我們更是要提出反對浪費的觀點,不能只是在口頭上光喊口號,要走出反浪費的周期就要回到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拿去名言:“只有讓人民負責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