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造成價二部] [作者:潘峰] [時間:2011年11月]
公孫儀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他平時嗜好吃魚,于是很多人紛紛想送魚給他。每天清晨,宰相府的大門還沒打開,就已經有人抬著一筐筐活蹦亂跳的鮮魚守候在大門口,但公孫儀一概拒收。他的一個門客不解,問:“您這么喜歡吃魚,現在有送上門的鮮魚為什么您一律拒之門外呢”?公孫儀解釋說:“誰會無緣無故地送魚給我?我若收了這些魚,就得答應送魚者的各種要求,甚至遷就他們的違法行為,我也就違背了國家的法令,那樣被罷了官或入了獄,連吃魚的機會都沒有了……”
雖然只是發生在兩千年前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對今天的我們仍然具有很好的警示意義。
當今社會利益糾葛復雜,特別是在工程建筑領域各方利益沖突尤為明顯。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潛在投標人或者政府部門由于各自的利益立場不同,對我們的工作成果會有不一樣的期望值,而且這些期望結果往往是互相排斥的。例如,施工方希望送審的結算價格能夠順利通過審核、工程業主則希望擠掉工程造價中的“水分”、潛在投標人希望提前獲悉招標的敏感信息而招標人則希望嚴格按照招標程序完成全過程。
我們作為工程咨詢從業人員一方面要努力使客戶滿意,另一方面也要爭取獲得其他工程相關方的認可。而保持工作的“獨立性”則是達成以上目的的基石。
所謂工作的“獨立性”就是在遵守現行法律法規定前提下,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對事實的調查取證作出 “獨立”的判斷。當有人通過種種誘惑試圖對我們的判斷結果施加影響時,我們應該提高警惕想一想兩千年前的這個小故事。并且時刻牢記:當你收下別人送上門的“魚”時,小心自己也被別人當“魚”釣走了。